文笔塔下的记忆
本文来源:永德县文联 |作者:赵克蒲|时间:2017/12/19 16:14:33|点击数:
永德县班卡乡的文笔塔又名雁塔,它建造于大清光绪二十二年即公元一八九六年仲春月,农历为丙申,至今121年。文笔塔七级髙八米、十分美。文昌帝君赞赏班卡人的虔诚之举,决定让文笔塔变成大文笔,让班卡出大文豪。于是安排一只神鸟将一粒细叶榕种子叼到塔顶上,种子开始在塔尖生根发芽,在不知不觉中,逐渐长成了大树,形成了另一个奇观“树包塔”。世人只知道是文笔塔,树包塔,殊不知这是一支书写春秋的笔,是大文豪才能使用的神笔……大文笔。
克蒲出生地是永德县班卡乡,就出生在文笔塔前的供销社内。小的时候经常到家后面的文笔塔下玩耍,打陀螺,打轧花秋,拾树包塔上掉下来的蜜果,享受天地之馈赠,听老前辈们讲石马山的传说和关于建造文笔塔的故事。
有的老前辈讲,石马山是压着一条小黑龙的神山。传说下压的小黑龙冠如簸箕,双目如电,十分神勇。在一个九龙治水的流年里,小黑龙因醉酒违反司雨令将雨集中在班卡,雨下得天昏地暗,老百姓的粮食颗粒无收。玉帝知道后大怒,将小黑龙压在石马山下思过。压在石马山下的小黑龙任凭怎么挣扎也腾飞不了,一泄气小便就出来了,从而形成了一条水清到发黑的河……小黑河!小黑河是小黑龙的尿,有时流出来,有时又没有,所以小黑河夏天出大水,春天水又干了。出大水时,在半山腰上形成一大瀑布,远在两公里之外的班卡大寨都能听到雷鸣般的响声。老百姓说这是小黑龙在发怒。小黑龙发怒的声音让班卡人心惊胆颤,把总鲁光荣在托塔李天王的指点一下,建造文笔塔镇住小黑龙,确保班卡平安。有的老前辈讲,班卡的山脉是从怒山山脉老别山上伸下来的,山脉硬,需建造文笔塔将山脉镇住后班卡就会出人才。于是把总鲁光荣带领众姓老幼建造了文笔塔。但谁也想不到住在文笔塔附近的老百姓家接二连三的生出了双耳垂肩,双手过膝的男孩子,可惜一出生就夭折了。把总鲁光荣得知后大惊遂带领众乡亲到石洞寺祈祷,求神仙保佑。石洞寺是永德县三景致之一,道教圣地,传说非常灵,有求必应。当天晚上把总鲁光荣就得到文昌帝君的指点:枯笔难书,有笔得有砚台,待砚台修建好后,文笔塔顶长出新的笔头,班卡将出大文豪,大人物。于是把总鲁光荣率领众乡亲修建好砚台(池)两个,分别引青龙山之水和白虎山之水入砚台(池)为墨汁,建文昌宫、请教书先生、热心办学。
解放以后,位于鲁家大院附近的文昌宫被拆除,材料用于建班卡老街子完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建设需要,班卡乡将文笔塔旁边的的砚台填了建设成为班卡街。文笔塔头虽然长成茂盛笔头,但现存砚台(池)离之太远,蘸墨难,形成有笔无砚,文昌无宫、风水被破的遗憾格局。
文笔塔建好后的第一轮甲子逢大清的气数快尽,1905年大清取缔科举,1912年大清灭亡,中华民国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班卡乡没有出一个举人,也没有出一个大学生,但出了一位抗日英雄何耀然中校。第二轮甲子班卡乡献山头邓家弟子开始考上大学,后成长为县级官员。退到金三角的国民党三军出了一位副军长,他就是班卡乡人鲁朝廷先生。恢复高考后,陆续有学生考上大学,班卡籍的后代出现了双学位和硕士研究生,同时县团级官员也不断出现。从二〇一七年开始,第三轮甲子将是教育环境和政治环境最好的时期,仁里班卡将大展鸿图,人才济济,花落百家。
传说来源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它寄托着人们的良好愿望。 今克蒲看文笔塔上镶嵌的碑文:“闻之水秀山青此所谓偏雅之境人杰地灵皆称仁里之乡一自邦卡合户约率首者把总鲁光荣统之众姓老幼诚意以造文笔大有关系文风故曰雁塔题名早得攀桂云宫又得采芹游泮作一境之典型为斯世之一大要端也又系建造石桥一座更有益于身心士农工商往来咸沾大德飞潜动
植趋驰皆蒙洪恩约率者一举两美兼善两全不但关一家之利泰而关阖户之荣昌也以是为序”才知道古人建造文笔塔和石桥的真实想法。“造塔励志,修桥积德”这就是把总鲁光荣先生的卓识远见。
克蒲有感于此,作诗为证:
远方的寨子,
那是长茅草的地方。
傣呼班卡,
汉铸鼎石,
走夷方赶马汉。
连绵的山脉,
那是巍峨的老别山。
水流龙吟,
山风虎啸,
石马山入云端。
古老的圈桥
那是接龙脉的地方。
青龙蟒舞,
白虎猫扑,
文笔塔镇山川。
神秘的山洞,
那是三清的修行堂。
紫气东来,
瑶池祥瑞,
石洞寺美名扬。
“筑室非道傍,置宅归仁里”
仁里班卡,文笔励志;文昌黉学,窗格传训。
“仁里之乡”,就是风俗淳美,人杰地灵的地方。
真心祝愿故乡风俗淳美,人杰地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