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内要闻

全媒体记者永德行|我的村庄我做主!村里事情怎么干,村民说了算!

本文来源:临沧融媒 |时间:2020/4/17 17:09:33|点击数:

 “我们村现在要打造布朗风情村,我们的民居房也要做一些改造,在房顶装一个布朗族特色的房顶,今天把大家叫拢来一起商量一下。”在永德县大山乡麻栎寨村户威自然村,驻村第一书记赵文彬正召集村民商议房顶特色化改造的事。

 “加一个房顶,会不会影响我们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民族特色的东西应该做,太阳能热水器没地方摆我们可以换成电热水器。”

 “电热水器费用高,还是太阳能方便,最好在做房顶时留下摆太阳能热水器的空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起出谋划策。

 在户威村,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村里建房、修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卫生制度,都是通过村民共同商议后定下来的。”赵文彬说,村里事情怎么干,都是村民说了算。

 户威村是布朗族聚居村,二级路通车以前,户威村深藏在层层叠叠的大山之中,与世隔绝。2012年,施孟二级公路穿寨而过,让这个藏在深山的布朗山寨突然看见了外面的世界。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户威村针对村民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带动不强的实际,大力发展畜牧、地瓜和坚果,辅之蜜桔、蔬菜和红花等新兴产业,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布局,全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农民人均收入达9856元。

 产业发展了,住房改善了,吃穿不愁了,孩子上学、群众看病都有了保障。但勤劳的布朗人,追逐美好生活的脚步没有停下来,一起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上摸索前进。

 “峡谷巍峨通幽涧,花香鸟语一线天;天籁琵琶嵌山巅,慈祥石佛照丹心;羚猴和谐赛仙景,布朗山寨产业兴!”大山乡乡长周培华随口念来的一首打油诗,大致概括了户威村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加上便利的交通,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成为户威村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乡村旅游怎么干?成了摆在全村干部群众面前的新难题。

 在发展建设中,户威村用“四上四下”工作法,开创了乡村建设管理新模式——上级精神向下传,下级决心做保障;上级指标向下传,下级短板成清单;上级政策向下传,下级众智成方案;上级绩效向下传,下级制度管经常。具体工作中,由党组织、理事会牵头,按照“党政统筹、探索机制、问计于民、还权于民”的工作原则,有效解决了乡村建设管理项目“是否干、干什么、怎么干、如何管”的问题,实现了“村里事、村民议、村民管、村民建、村民享”。

 大事小情共同议,我的村庄我做主。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家一改过去旁观者的姿态,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村寨建设中,有效激发了群众主人翁意识和内生动力,每位村民都成为乡村振兴的知情者、决策者、执行者、管理者和监督者。

 “村内道路不要水泥路,用石板镶嵌路面又美观又防滑。”“我们在路边摆摊有危险,最好集中建一个交易市场。”“道路两边要种花,环境卫生要注意,最好形成长期的保洁制度。”……在充分听取全村民意的基础上,户威村列出了一项长长的补短板项目清单,包括村寨美化亮化、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提升、民族特色打造等等,目前已申报9个项目,投资额超过3000万元。

 “我们通过问计于民、还权于民,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全村群众都参与进来、行动起来,用小钱办大事,办群众最急的事,办成村民满意的事。”周培华说。

 目前,户威村本着“规划先行、循序渐渐”的原则,拆除了违章建筑,建起了农产品交易市场、公厕,完善了排污系统,改造了人工池塘,建起了休闲凉亭,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实施了绿化美化工程,村寨处处鲜花盛开。

 村里还通过村民自愿报名、村理事会研究商议,统筹发展资源,发挥能工巧匠和致富能人带头作用,开起了1家鲜鱼馆、1家烤鸭餐馆、1家诃子酒馆、和布朗族服装作坊。同时,“布朗小镇”、儿童游乐场、土陶场、诃子园和岩羊城旅游开发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以前,我们的日子就像挂在村旁的悬崖上,没有保障。现在路通了,种蔬菜、养牲畜、做生意都能赚钱。”在交易市场卖水果的布朗族村民杨天华动情地说,“现在收入增加了,村寨美丽了,生活在我们自己建设的寨子里,即幸福又自豪。”说着,杨天华裂开嘴笑了,阳光打在他的脸上,格外灿烂。